BABEL
BABEL

BABEL

      910日,我院国际设计中心(IDC)邀请到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百人计划研究员王浩任博士在浙江大学西溪校区东二UAD Café做了题为《木构建筑的历史文本与当代语境》的讲座沙龙。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刘翠副教授、张焕副教授、我院部分建筑师以及浙江大学建筑学系部分学生到场参与了沙龙讨论。

木构建筑的历史文本

  讲座初始,一张故宫太和殿的照片将大家带回中国传统木构建筑的世界。除了此类官式木构建筑,各式各样的民间传统木构建筑依然伫立在全国各地,例如建于1056年、高67米的应县木塔以及宅园合一、享誉世界的苏州园林等等。相应的,也有数部有关木构建筑设计、施工标准的著作流传至今,包括北宋李诫所著的《营造法式》等。此外,对中国传统建筑多有研究的中、外建筑学家梁思成、伊东忠太等都对“木材是中国建筑的主要建筑材料”这一观点表示赞同或肯定。古代中国木构建筑的影响力已远播海外。王浩任博士为大家举了一个非常有趣的例子:德国慕尼黑“英国花园”里建于1790年的“中国塔”。这位德国建筑师虽然没有亲自到过中国,但是通过英国人威廉·钱伯斯的文字描述尽力想象出了他心目中的中国建筑形象。王博士同样列举了几位著名建筑史学家的观点,讨论中国传统建筑大量使用木材的原因。最后提出一个论点:站在文化意涵的视角,中国建筑史可以被理解成一部木构建筑史。

太和殿 

中国传统木构建筑

木构建筑的文化意涵

木构建筑的当代语境

        在这部分,王浩任博士以建构性的不同表现形式提出了木构建筑发展的三个阶段:木作时代、工业时代以及数字时代。随后,他展示了一些非常能代表这三个时期的建筑案例,例如临街可手动拆卸的木板墙、约翰·保罗森设计的森林教堂以及建筑大师王澍的作品“水岸山居”等。

木构建筑建构性扩展木板墙 

木构森林教堂

                之后,王博士重新讲解了“木”的自然风化过程以及作为材料对建筑设计的影响。在木材风化的过程中,它的颜色会从最初的黄色变成白色、银色,最后随着微生物和污垢的累计变成灰黑色。很多人并不介意木构建筑表面随着时间变化的痕迹。例如彼得·卒姆托在“Gugalun House”的改造中刻意保留了原有建筑的部分木墙体,使其与新建部分形成强烈对比。然而,这种墙体表面的自然风化并不为多数国人所接受,于是乎在这里提出一个疑问:梁思成先生所说的“不求原物长存之观念”是否仍然符合当代多数国人的理念呢?

Gugalun House

        木构建筑的建构性在工业时代被更多赋予了标准化和专业化的特质。性能远超原木的改性木基材料大量出现,如:OSB(定向刨花板)LVL(单板层积材)、CLT(正交胶合木)等。新材料的出现、工业建造能力的提升以及数字化工具的使用为当代木构建筑的多元发展提供更多的契机,比如自由曲面的大跨木构屋顶等。最后,王浩任博士提出一个问题:当木材的性能逐渐可以比拟钢材或者混凝土的时候,那么原始的木材赋予建筑的文化含义是否依然存在?

沙龙现场

                此次沙龙讲座,王浩任博士将大量建成建筑作品穿插进木构建筑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在历史与当代两个语境下,对木构建筑相关的研究、创新和实践进行梳理和归纳。在讲座后的互动过程中,观众就主讲人抛出的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同时也提出许多的新颖且极具探讨价值的观点。